我们有时看到孩子身上的一些表现,心里会感觉疑惑、困扰,无法理解孩子怎么会这样呢?但如果我们稍有觉察,就会发现导致我们困惑的那些部分,可能有些是我们自身就有、但通常没有觉察的部分,却在生活中不曾经意的多个瞬间,不断地展现给孩子。孩子这面镜子,再映照出这部分展现给我们,因为我们不知道来自哪里,所以可能感觉困惑不解。
从这个意义上,孩子真的是父母的治疗师,帮助我们自我觉察和成长。
成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往往是选择式的,只会对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感兴趣或被吸引。而孩子的心灵是全息式的,蒙台梭利称之为有吸收力的心灵。就像拍照片一样,把生活全景拍摄下来,让我们无处遁形。
下面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片断,看看你是否有中枪?文中母亲来代替养育者,并非指母亲这个人。
1、向孩子传递的信念是:你做不好,大家都不喜欢你,做事情的出发点是要让别人喜欢。
孩子不洗脸。妈妈说:“快把脸洗洗,要不,到外面大家看见了会笑话你小花脸的。”
人孩子不洗澡。妈妈说:“宝宝要洗澡啊,要不大家会说你不讲卫生,我们不和你玩了”。
孩子吸纳了信念,母亲生气。
孩子不愿意穿一双有点旧的鞋子。妈妈:这鞋子还好好的,为什么不穿了?孩子说:“我不要穿,大家会笑话我的”。妈妈生气:“你这孩子,小小年纪,从哪学的这些,别人才不会管你穿什么鞋子呢”。孩子生气,“我就是不穿!”
2、向孩子传递的信念:幼儿园很可怕
孩子哭了。母亲:你就哭吧,上了幼儿园老师才不会像我这样纵容你。
孩子要上幼儿园了。母亲:到了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,听老师的话,老师才会喜欢你,不要和小朋友打架,谁要打你了告诉老师,离那些坏孩子远一点。
孩子放学回来。母亲:你吃饱了吗?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?
孩子吸收,母亲倒戈。
孩子:我不要去幼儿园。
母亲:为什么不去幼儿园?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呀。
孩子:我不喜欢幼儿园。
母亲:幼儿园多好呀,有老师带你们一起游戏,老师像妈妈一样,还有小朋友玩,还有好吃的水果。
孩子:我就不要去。
3、传递的信念: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孩子:妈妈,玩具太多了,你帮我一起收拾可以吗?
母亲(空闲状态):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妈妈:孩子,帮妈妈拿个碗过来吧。
孩子: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妈妈:你这孩子,大家要互相帮助呀,从哪学的这些?
4、传递的信念:不是故意的,就不用承担责任
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,很害怕。
妈妈:没关系的,不怕,你又不是故意的。
孩子把爸爸的电脑碰到地上,吓坏了。
妈妈:没关系的,你又不是故意的。
妈妈:妈妈给你说了多少次了,你怎么又弄坏了。
孩子:我又不是故意的。
妈妈:你这孩子,怎么这样不负责任。
这些片断不是说父母哪里错了,而是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,呈现内在信念怎样在日常亲子互动中进行着代际的传递。
因为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,往往有着相互矛盾的信念和看法。潜意识的内容可以欺骗我们自己,但逃不过孩子的法眼,孩子会虔诚地表达父母的潜意识,当有冲突时,我们自然会感到困惑不解。
如果发现孩子的一些语言行为让你困惑不解,除了从孩子的经历和行为中寻求解释,从亲子互动中去寻求理解往往更能让你恍然觉醒。
因此,不是我们“想给孩子的东西”在影响着孩子,而是“我们是什么样子的"在影响着孩子。
从这个意义上而言,养育孩子是一种修行。